随着全球净零意识抬头,越来越多企业设定其减碳目标,并且投资碳抵销项目,值此之际,若干公司开始自行发展减碳项目,盼藉此取得碳权,包含福斯汽车(Volkswagen)、道达尔能源(TotalEnergies)、葛兰素史克药厂( GSK)皆在此列。
碳抵销系指企业购买碳权以弥补其碳排放,藉此挹注资金协助减碳项目发展,然而,由于部分减碳项目的质量不佳,复以大多数项目皆位于发展中国家,引发大众对于剥削问题的质疑,导致现有的碳抵销市场面临庞大压力,大型企业参与的碳抵销计划屡屡受到环保人士以及投资人的放大检视。
环保团体认为,企业大幅依赖碳抵销将形成洗绿(greenwashing)的嫌疑,甚至导致企业对于直接减碳的意愿下滑,因此经营减碳项目的产业人士普遍有一共识,即确保企业不会因依赖碳抵销而放弃或是推迟减碳行动。
以企业的观点来看,跨国制药大厂葛兰素史克药厂便指出,碳抵销为一项重要工具,可以让自然与气候相关的项目取得所需资本,该公司认为,不应当因为碳抵销不完美,便因此退出市场,反而应该精益求精,使之优化。
碳抵销专家认为,相较于向减碳项目开发商购买碳权,企业若能拥有自己的减碳项目,便能更好地管理该项目的品质以及可能带来的正面影响,葛兰素史克亦认同此观点,该公司的目标是在2030年前实现碳中和,因此欲透过自行发展减碳项目、自行生产碳权,以抵销难以摆脱的碳排放,该公司估计,在 2045年前都将持续使用碳抵销。
葛兰素史克长年来皆倚重印尼沿海地区的红树林来进行碳捕集,其与减碳项目开发商First Climate合作,欲协助爪哇恢复2,500公顷的红树林,透过向后者提供资金,葛兰素史克预计每年能从该项目取得逾14万单位的碳权。 此外,为了抵消碳排放,该公司计划每年生产200万单位的碳权,预料未来将持续发展其它减碳项目,以取得日后所需的碳抵销。
另一家自产碳抵销的企业为德国的汽车制造商福斯汽车。 根据大众汽车的蓝图,该公司计划在2030年前每年生产4,000万单位的碳抵销,并于2050年前实现净零排放。 目前该公司的碳排量约是葛兰素史克的30倍之多。
福斯汽车所设定的目标占去年全球公司购买与抵销排放量的25%,约为1.55亿单位。
为了自行生产碳抵销,大众汽车与减碳项目开发商合作,发展出自身的碳权计划,名为「Volkswagen ClimatePartner GmbH」,旨在抵销该公司在欧洲生产电动车所造成的排放,据悉,目前已有八 个项目在运作中,包含森林和热带草原的保护计划等,预料能在2025年产出第一批碳权 。
另外,石油产业亦跟上了这波潮流。 道达尔能源计划每年挹注一亿美元的资金,资助以自然为基础的减碳项目,诸如森林保护、再生农业维护、湿地维护等,希冀能拥有自己的天然碳汇(carbon sink),并且自2030 年开始,每年吸收500万至1,000万吨的二氧化碳,该公司指出,现在投资碳抵销项目是好的起步,预计 可以在五年后产生品质优良的碳权。
除了上述三间企业外,壳牌石油(Shell)、雪弗龙(Chevron)、巴克莱银行(Barclays)、拜耳制药(Bayer AG)也加入了自产碳权的行列,这些 企业渐渐将目光及资金转向减碳项目,陆续开始投资造林、红树林保护等气候解决方案。
根据联合国「扩大自愿性碳市场工作组」(Taskforce on Scaling Voluntary Carbon Markets,简称TSVCM)的预测,碳抵销的市场规模有望在2030年扩大至500亿美元, 意味着将在十年内成长200倍之多,后市发展仍值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