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印尼誓言成为碳封存中心 专家忧技术及成本难承担

EN

印度尼西亚11月底正式启动该国第一个「碳捕集与封存」(CCS)计画,并打算利用数千个废弃油气储集层扩大开发,总储碳量上看6,000亿吨,但有专家认为,印度尼西亚要成为碳封存枢纽,承担的风险恐怕不小。

(图片来源:印尼国家石油公司)

印尼符合CCS发展条件 但要克服技术及成本双重考验

雅加达一名以采矿与环境法见长的律师苏立文(Bill Sullivan)表示,印度尼西亚国土很大,很适合发展CCS,但技术上以及使用该技术得付出的代价,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

CCS一般分成两种形式,一种是「点源式捕集」(point-source capture),将工厂及发电厂排放的气体直接送到处理厂,将二氧化碳与其他气体分离;第二种是「空气直接捕集」(direct air capture),从大气中抽取二氧化碳。两种方法为了运输便利,最终都需要透过高压液化。

新加坡媒体亚洲新闻台(Channel News Asia)报导,使用「点源式捕集法」,从碳捕集、运送到封存,每吨约需要80至150美元(约人民币570至1,100元),空气直接捕集法则需要600至1,000美元(约人民币4,300至7,100元),如果以印尼能源业在2021年6亿吨碳排来计算,至少得花480亿美元(约人民币3,400亿元)才能将所有碳封存。

印度尼西亚政府智库「印度尼西亚碳捕集及封存中心」(Indonesia 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Centre, ICCSC)执行董事贝拉多纳(Belladonna Maulianda)表示,印度尼西亚准备设立点源式捕集的CCS中心,已经针对爪哇岛与婆罗洲进行可行性评估,「多家企业共享基础设施及设备,也共同承担成本及责任,应该变比较便宜」。

跨国企业看中印尼CCS潜力 当地智库却对开发忧心

不过,CCS过程也需要消耗大量电力,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指出,这种「能源罚款」(energy penalty)也相当可观,发电燃料需求可能增加13%到44%;也有批评者认为,CCS只是帮化石燃料业者争取更多时间,生产更多石油及天然气,也分散政府注意力,对其他更便宜且有效的减碳方式造成排挤效应。

CCS成本在短时间内难以降低,多数印度尼西亚企业都是望而兴叹,反倒吸引不少跨国企业有意在印度尼西亚进行碳封存,贝拉多纳表示,印度尼西亚还没有针对当地企业实施碳税,也没有其他特别诱因,CCS等于开放给外国企业,因为他们国家有碳税,但缺少储碳的地方。印度尼西亚智库「经济与法律研究中心」(CELIOS)执行董事毕玛(Bhima Yudhistira)表示,CCS技术引起部分人士担心,已开发国家把碳这种垃圾,丢给像印度尼西亚这样的开发中国家。

根据全球碳捕集与封存协会(GCCSI)于今(2023)年11月公布统计数字,目前全球正在愿转中的CCS设施共有41座,其中12座分布在亚太地区,11座在中国,1座在澳洲,而亚太地区正在兴建或计画的共有54个,与2022年相比成长近2倍,其中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Petronas)的卡沙瓦里(Kasawari)CCS计画,是东南亚地区唯一一座正在兴建中的案场,其馀多数分布在印度尼西亚且都仍在开发阶段。

相关主题
印尼PLN拼能源转型 COP28期间一口气签14份协议
印尼碳交所启用风光不再 连续两月交易量低迷
Back

了解更多再生能源凭证

TOP
索取下载

请填写资料后立即开始下载

姓名
公司
职称
公司邮箱
本网站使用cookie为您提供更好的浏览体验,了解有关我们如何使用cookie的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