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東南亞國家考慮發展核能,以因應科技發展帶動的低碳能源需求。(圖片來源:Wikipeida Commons)
隨著高耗能的資料中心快速發展,東南亞各國對低碳能源的需求持續攀升,其中核能也成為多國評估中的選項。但一般大型核電廠從規劃到正式併網發電,往往耗時10年起跳。為協助各國了解相關建置流程,國際能源總署(IEA)於14日舉辦「東南亞核能對話」系列論壇第2場,邀請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核能基礎建設發展部主管海德(John Haddad)分享核電廠規劃與建設的流程與條件,提供東南亞能源轉型參考。
東協核能進程差異大,越南、菲律賓領先進入籌備階段
IAEA將各國核能發展分為5大階段,從尚未考慮核電的前期階段(pre-phase),到考慮階段(phase 1)、籌備階段(phase 2)、導入階段(phase 3),再到現有電廠擴張的進階階段(expanding)。每個階段皆設定了明確的推進里程碑。
全球目前共有23個國家決定興建首座核電廠,其中在東協國家中,以越南與菲律賓的進度最快,兩國已進入籌備階段(phase 2);其他國家如泰國、印尼及馬來西亞則仍停留在考慮階段(phase 1)。
海德表示,建置核電廠是一項長期工程,依3個主要階段計算,考慮階段約需2至3年,籌備階段約3至5年,而導入階段則需7至8年才能完成。
IAEA將各國核能發展分為5大階段,包括前期階段、考慮階段、籌備階段、導入階段、進階階段;3個里程碑則包括準備做出專業承諾、準備招標與協商合約內容,以及建置首座核電廠。(圖表來源:IAEA)
助各國循序建造首座核電廠,IAEA列19項重大議題
由於大型核電廠建造成本高、系統組成複雜,且後續還需處理核廢料,IAEA因此提出一套「里程碑路徑」(Milestones Approach),協助有意發展核能的國家循序漸進完成首座核電廠建設。
這套路徑共列出19項關鍵基礎建設議題(見下圖),涵蓋技術、法規、人才、環境等多個面向。海德指出,基礎建設並不僅限於橋樑、道路等實體建設,也包括制度框架、法規制定與專業人力培育。
若政府要在第1階段考慮發展核電,需先成立「核能計畫施行組織」(Nuclear Energy Programme Implementing Organization,NEPIO),針對這19項議題提出完整的科學評估報告;唯有在評估結果符合國家能源需求後,才會推進至第2階段。
IAEA列出搭建首座核電廠應注意的19項重要議題。(圖表來源:IAEA;翻譯重製:RECCESSARY)
多數東南亞國家仍停留在核能發展的第1階段,尚未提出以科學研究為基礎的正式國家承諾。海德引用「里程碑路徑」指出,一國是否採用核電,需同時兼顧技術與政治兩大層面,並建立在紮實的資訊基礎上。
「里程碑路徑」同時強調社會溝通的重要性,指出「政府的聲明應明確反映出廣泛的政治支持,表達其發展核能計畫的意圖,並在地方、國家、區域以及國際層面進行溝通。」
IAEA專家:東協電網老舊,反倒成為SMR崛起機會
東南亞國家在核電政策上的立場反覆並不少見。海德認為,這多與經濟與政治因素密切有關。在氣候變遷的壓力下,低碳核電被視為兼顧減碳與穩定供電的選項,對於希望提升碳競爭力的國家而言是一大誘因。
海德強調,不論政府立場如何調整,都應以事實為依據,確保資訊透明且公開,讓各方相信當下的決策是正確的。
除了政策立場,東協國家建置核電廠的挑戰還包括資金與財務,以及利害關係人的參與。海德指出,後者尤其棘手,因為需處理反對者的想法與認知,並非短時間即可說服。
依據核能發展階段,海德表示,第2階段通常最具挑戰性,因為準備工作繁雜,包括成立相關組織等,但他也強調,各階段所需時間僅為過往經驗估算,實際進度仍視各國情況而定。
談及哪個東南亞國家最有可能建立首座核電廠時,海德認為越南進度領先。越南已明確表示,將於2026年進行第二階段的綜合核能基礎設施審查(INIR),某種程度上已通過考慮階段。
針對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在東南亞的發展機會,海德指出,SMR的裝置容量較小,建置到供電及發證的速度比大型核電廠快,成本也相對便宜。此外,部分國家電網老舊,難以承受大型核電廠的供電需求,反而為SMR創造了發展利基。
IAEA核能基礎建設發展部門主管海德分享各國核電廠發展現況。(圖片來源:截自IEA「東南亞核能對話」線上論壇)
資料來源:IA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