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調適起步走2》氣候調適如「抗癌」作戰,台灣從高溫衝擊下手——專訪環境部長彭啓明

EN
加入收藏

0704 環境部部長彭啓明

環境部部長彭啓明認為,氣候調適可謂長期的防災行動。(攝影:莊閔茜)

每年都可能是餘生最涼夏天,2024年全球均溫已突破1.5°C警戒線,將伴隨更頻繁且劇烈的氣象事件。《RECCESSARY》推出「氣候調適起步走」專題系列報導,分析台灣的氣候調適政策路徑與挑戰,也為企業剖析,透過氣象資訊可把握的機會跟商機。

「調適就是長期的防災,但要如何落地實踐,將認知轉成行動是挑戰,」談起氣候調適議題,環境部部長彭啓明語氣中帶了一絲無奈。他坦言,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為氣候調適做好充分準備,如今可以做的是建構更全面的認知,降低氣候衝擊。

氣候調適像「抗癌」,目標讓社會理解氣候變遷長期本質

氣候變遷不是遙遠2050年的議題,7月初颱風丹娜絲為中南部帶來嚴重災情,先是台南的南鯤鯓代天府牌樓全倒,接著彰化的鹿港天后宮水淹成河,以及16級強陣風造成大批水面型光電被吹翻。凸顯政府須提升氣候韌性及氣候調適能力的重要性。

彭啓明舉例,大眾對於「防災」的理解都很明確,知道如何防範並處理颱風,就像感冒知道如何應對,甚至睡一覺就會慢慢痊癒。但「調適」像癌症是一個長期事件,需要說服民眾及早開始預防,「大家都會說氣候變遷、極端氣候愈來愈重要,但要怎麼做?並沒有實際行動。」

相較於淨零減碳路徑誘因明確,氣候調適還需要有更明確的推動力。因此台灣在氣候調適方面,首先從民眾有感的高溫來著手。

環境部在今年6月3日成立「抗高溫大聯盟」,整合中央與地方政府以及產業力量,推廣高溫調適。彭啓明指出,「這是推廣氣候調適的第一步,因為高溫對大眾而言感受最直接、衝擊最劇烈,且相對容易實施。」

聯盟將在7月陸續推出「Cool Map(高溫防護地圖)」,整合企業與公部門資源,提供天氣炎熱時可避暑的地方。彭啓明指出,過去大多都是政府單位在規劃調適作為,只是政府單位或是專家學者有時提出的方案沒有那麼「在地化」,為避免理想豐滿、現實骨感,更需要納入更多民間的意見。

彭啓明此次出訪日本、法國與德國,他觀察到,日本參議院國會大廈的便利商店設有抗高溫區域,販售補充鹽分的鹽巴、電解質等,雖然是明顯的商業行為,但也有社會推廣的作用。在政策面,可借鑒日本「國土強韌化」的概念,在既有防災、防海嘯基礎上,增加經費規劃應對更極端的氣候。

目前勞動部也積極應對高溫,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組已經在上月發布第3版高氣溫戶外作業勞工熱危害預防指引。環境部也陸續與水利署、中央氣象局等機構合作建立資料庫,彭啓明表示,除了建構資料庫讓大眾更容易理解未來的氣候情景,最重要的是盤點調適的資源人力與分工,「期望藉由完善分工,最終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

此篇為訂閱會員
限定內容
深入解析全球新能源和碳市場脈動,掌握產業趨勢的關鍵視角。
立即加入 RECCESSARY,解鎖完整文章與更多專屬內容,與淨零轉型同行。
立即加入會員,開啟你的國際視野
台泥三元能源電池廠爆炸釀15傷!鋰電池火災難控制,消防員曝3大安全風險
減碳成本遠高於碳費!彭啓明坦承「每噸300元難驅動減碳」,啟動ETS能改善嗎?【分析】
Back

更多相關新聞

TOP
索取下載

請填寫資料後立即開始下載

姓名
公司
職稱
公司信箱
本網站使用cookie為您提供更好的瀏覽體驗,了解有關我們如何使用cookie的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