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總統府10月30日召開第五次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圖片來源:總統府提供
睽違半年,總統府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10月30日召開,委員會表示,在11月即將舉行的聯合國氣候大會前,將正式公布台版「NDC3.0」,宣布我國2035年減碳目標。半年來極端氣候事件頻傳,委員會關注地方的減碳責任及風險調適作為不足,環境部表示,未來中央補助款可能與各縣市減碳及調適規劃的表現連動,也將與地方研議、訂出各縣市的減碳責任與氣候調適指標。
總統賴清德在會中針對建築淨零提出三項指示,要求內政部研議強制要求不動產租售時揭露建築能效標示、2028年完成中央機關建物能效健檢、加速推動淨零建材及創新,並訂出2030、2032年的階段性目標及強制標準。
減碳共同擔責 彭啓明:研議中央補助款與地方氣候表現連動
總統府10月30日召開第五次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總統賴清德表示,極端氣候是全球新常態,除了颱風接連來襲,持續到10月的高溫更是清楚警訊。新關稅壁壘及綠色供應鏈要求,也正重組國際貿易格局,但政府會堅定綠色轉型方向。
賴清德強調,台灣去年綠色科技產業附加價值超過5000億元、占GDP的2%,其中循環經濟、再生能源、提升能源效率等相關產業更占73%,是驅動國家整體綠色成長的強大動能。
此次原訂7月舉行的會議,因8月重啟核三公投而延期。下半年災害頻傳,7月丹娜絲颱風重創中南部光電案場、南部豪雨事件、9月馬太鞍堰塞湖溢堤釀災。因應日益頻繁的複合式災害,有兩位委員,媽媽氣候行動聯盟秘書長黃品涵與地球公民基金會董事長李根政都提出將災害防治納入討論,並建議委員會的「國土永續韌性小組」提出整合氣候調適與防災的治理架構。
本屆新任委員,成大建築系特聘教授林子平則強調,台北是近年亞洲升溫最快的城市,應特別關注都市戶外勞工、高齡者、孕婦及慢性病患的安全。
賴清德還強調,民間團體將舉行「為氣候而走」遊行,淨零工作除了政府帶頭,也需要社會的共識、產業的活力,以及全民的參與,「我們歡迎更多國人一起來關注氣候變遷的議題。」
.jpg)
地球公民基金會董事長李根政,以及媽媽氣候行動聯盟秘書長黃品涵都針對氣候韌性議題提出意見。圖片來源:總統府提供
與國際同步 下月公布我國2035減碳目標
今年1月,總統府氣候變遷委員會宣布台灣2035年「beta」版減碳目標為36~40%。委員會執行秘書、環境部長彭啓明表示,台版「NDC3.0」(國家自定貢獻)正在行政院審核當中,將在下個月舉行的聯合國氣候大會(COP30)前向全球公布,與各國時程同步。彭啓明並表示,日本是60%,南韓目標可能落在24~48%之間。
彭啓明表示,近期多起災害都凸顯縣市政府風險管理上的不足,未來中央補助款項將可能與各縣市在減碳及調適規劃上的表現連動,環境部也承諾將與地方研議、訂出各縣市的減碳責任與氣候調適指標。
學者:財劃法討論當前,正是氣候權責分配契機
委員之一的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趙家緯會後受訪表示,原預期委員會中可以進一步討論民間針對台版NDC3.0目標的建議,但最後並未被納入議程,令人婉惜。他表示,NDC3.0是國際要求,但國內淨零目標的達成,更仰賴各部門的行動方案及執行。部分縣市每年編列巨額淨零預算用於宣導,沒負起實質責任,推動再生能源更是明顯消極,中央提供小屋頂光電補助,台北市只申請了300萬,遠低於其他縣市動輒上千萬規模,「說要推動淨零城市,結果喊出來的屋頂光電目標卻都沒超過500MW。」
趙家緯指出,地方政府依《氣候法》繳交的「地方氣候變遷調適計畫」,品質也差強人意。近期行政院將提出財劃法修正草案,正是中央與地方討論權責分配的契機。地方既已訂出淨零自治條例,又將透過財劃法獲得更多資源,就應展現執行能力,如以地方預算補助設置光電、儲能設備,又或者協助建築節能、老舊家電汰換等。
此外,《氣候法》要求地方提交第三期(2026~2030年)溫室氣體減量執行方案,中央也可藉此對地方設定應達成的具體目標。
「屋頂光電義務化」12月公告 內政部:可提升都市能源韌性
內政部次長董建宏在會中表示,「建築物設置太陽光電發電設備標準」草案將在12月正式公告,強制要求新建、增建或改建的建物建築面積達1000平方公尺(約300坪)以上,應每20平方公尺設置1瓩(kW)太陽光電,每年預計可新增約170MW裝置容量。
董建宏表示,屋頂光電可增加都市內部的能源供給,尤其對於像台北這樣的大型都市,更能因應緊急災害發生時的用電韌性。他也表示,內政部已與台電、地方政府合作盤點出全台184處「易成孤島地區」,希望建構此類地區的能源自主韌性,已啟動14處建置評估作業,以烏來福山示範計畫為例,一年可發電2.7萬度;結合儲能則可供給民生、消防等緊急用電14天。
.jpg)
內政部次長董建宏會後說明「屋頂光電義務化」規定,預計12月正式公告。攝影:陳昭宏
住商排碳居第三 賴清德指示三項建築淨零目標
住商部門排碳占全國兩成,僅次於能源與製造部門,內政部喊出2030年減碳35%目標。
總統府發言人郭雅慧轉述,總統賴清德在會中針對建築淨零提出三項指示。首先,全國各中央機關及國營事業應於2028年底前,完成所轄建築的能效診斷與改善規劃。其次,內政部應研議強制要求不動產租售時揭露建築能效標示,讓節能反映在市場價值。此外,內政部也應加速推動淨零建材、智慧化技術研究、引導業者創新,並訂出2030、2032年的階段性目標及強制標準。
董建宏表示,內政部未來三年將投入50億元推動「老宅延壽」代替拆除重建,預計整建維護500棟4~6層樓的集合住宅,以及6層樓以下的透天厝,每年預期可減碳35.5萬噸。
.jpg)
內政部將投入3年50億元補助500棟建物,以「老宅延壽」代替拆除重建,能夠避免不必要的排碳。攝影:陳昭宏
此外,內政部預計至2030年改善645棟舊公有建物能源效率。原訂2030年所有公有新建物均要達到建築能效1級或1+級(近零碳建築)目標,改為提前在明(2026)年達標。
總統府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已經運作滿一年,本次會議增加兩名新委員,包括關注高溫調適的成大建築系特聘教授林子平,以及台灣科學媒體協會常務理事、行政院青年諮詢委員會雷雅淇。另由於內閣重組,8月上任的國發會主委葉俊顯、經濟部長龔明鑫也加入委員會。
※ 本文獲得《環境資訊中心》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總統府氣候委員會睽違半年再開會 關注氣候調適、建築淨零〉,文:陳昭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