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圖:RECCESSARY)
碳價(carbon price)指的是為二氧化碳排放量設定一個價格,像是碳稅價格、碳費價格、碳配額價格等,代表碳排成本,各國政府會針對企業進行收費。碳價受國際政策、市場等因素影響波動,《RECCESSARY》每月定期更新歐盟和中國的碳價走勢,助您快速掌握國際碳價動態。
各國碳價行情比較
以下為2024年主要國家的碳價變化:
歐盟
歐盟碳交易市場(EU ETS)為全球最成熟的碳市場,約占歐盟溫室氣體總排放量的45%。2024年,配額削減及海運業的納管成為政策新焦點。觀其市場表現,全年碳價波動,主要受需求減弱及供應過剩影響。2月時碳價一度跌至每噸52歐元的低點,儘管下半年需求回升,但全年均價仍較2023年下滑22%。
中國
2024年,中國碳配額均價達每噸人民幣91.81元,比前一年同期增長44%,創下歷史新高。政策激勵為價格上漲的主要驅動力,新增產業的履約需求帶動價格在年底時突破每噸人民幣100元大關,同時碳交易量顯著提升。
韓國
韓國碳市場(K-ETS)為東亞地區第一個碳交易市場,涵蓋全國近89%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然而,2024年市場表現低迷,均價僅每噸9,465韓元,較前一年度下跌19%。價格低迷的主因在於市場供需失衡及需求疲弱。
台灣
台灣計劃在2026年開始徵收碳費,起徵價格為每噸新台幣300元,首批徵收對象為年排放量達2.5萬公噸的電力、燃氣供應業及製造業等。為降低碳費負擔,企業可透過申請自主減量計畫,來取得優惠費率每噸50或100元方案。
台灣環境部長彭啓明表示,碳費對產業的影響較小,將如期在2026年5月徵收碳費。(圖片來源:環境部)
造成碳價波動的因素?
1. 能源價格
石油、天然氣及煤炭等化石燃料價格的波動,會影響市場對未來碳價的預期。如果預期燃料價格將持續上漲,企業可能會提前購買碳權,以避免未來付出更高的成本,進一步推高碳價。
2. 政策規範
政府政策對碳市場有直接影響。例如,當國家政府收緊碳排放規定或提高碳稅時,碳價通常會上升;反之,如果碳排放政策放寬,碳價可能會下降。
3. 匯率變化
碳市場交易以美元計價,當本國貨幣相對美元貶值時,企業購買碳配額的成本會提高。為了規避匯率風險,碳市場參與者可能會減少交易,進而影響碳價。
4. 極端天氣
極端天氣通常會導致能源需求波動。例如,在極端寒冷的天氣下,供暖需求增加,可能會促使更多的燃煤或天然氣發電,從而增加碳排放,推高碳價;同樣地,熱浪可能增加空調使用,導致電力需求上升,影響碳市場。
5. 市場供需
碳配額供應量與企業需求會直接影響碳價。如果碳市場上碳配額供應過多,碳價會下降;如果碳配額緊缺,碳價會上升。
6. 低碳技術
再生能源、碳捕集與封存等低碳技術,能夠減少市場對碳配額的需求,進而對碳價產生下行壓力。
低碳技術的發展,可能對碳價產生下行壓力。(圖片來源:iStock)
歐盟最新碳價趨勢(2025/9/26更新)
2025年9月,歐盟排放配額(EUA)平均價格為每噸76.24歐元,較前一月上升6.17%。綜觀9月份,歐盟碳價於月初一路攀升,月中後落入高價盤整區間,最高曾觸及77.84歐元。本月市場買氣明顯回溫,9月起市場穩定儲備(MSR)將擴大吸收2.76億個配額,使拍賣供給收緊,成為推升價格的核心動能。
此外,美國對歐課徵關稅雖將削弱工業產出,進而抑制對配額的需求,但歐盟對美國出口比例仍遠低於內需市場,短期衝擊相對有限。整體而言,市場仍受配額供需變化與能源走勢所驅動,碳價暫以76歐元區間震盪為主。
中國最新碳價趨勢(2025/9/26更新)
2025年9月,中國碳排放配額(CEA)平均價格為每噸人民幣63.61元,較前一月下跌10.56%。綜觀9月份,CEA價格持續走弱,由月初每噸人民幣69元一路下探,於19日正式跌破60元。此下行趨勢並非單月個例,自去年11月初發放配額以來,碳價便一反走高趨勢,轉為持續走低,而在今年8月配額發放後,更加劇了此下行情況。
此外,9月日均交易量為今年日均交易量的2.76倍,於9月3日更創下全年最高單日交易量(307萬2,475噸CO2e),顯示企業擔心價格持續下行,加速拋售行為,進而形成負向循環。展望未來,若企業未及時補足配額以應對年底履約清繳需求,碳價將持續低檔震盪。
全球碳市場的發展已成為企業無法忽視的重要議題,無論是歐美主要經濟體推動的碳定價,還是亞洲地區日益增長的碳市場潛力,國際間紛紛計劃推出相關政策。為了幫助企業和個人掌握最新的國際碳價趨勢,《RECCESSARY》定期更新碳價資訊,歡迎加入訂閱《RECCESSARY》電子報,讓您即時掌握碳市場動態。
資料來源:世界銀行、Our world in data、碳價波動影響因素之探討
發表日期:2024/8/27
最後更新:2025/9/26
※ 本文不提供合作夥伴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