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部長彭啟明(左5)出席2025亞洲碳定價論壇。(圖片來源:環境部)
台灣今年正式邁入碳有價時代,但碰上美國關稅問題,產業界希望能緩徵碳費,凸顯碳定價成為政府驅動企業減排的一大挑戰,環境部23日舉辦「2025亞洲碳定價論壇」,邀請歐洲及亞洲碳市場專家分享碳市場發展現況,以及日本、韓國、印尼在總量管制下的碳交易運作方式,作為未來規劃相關政策的參考。
日本明年實施強制性ETS,納管年排放量逾10萬噸企業
日本2023年度的碳排量達到10.17億噸,不但連續兩年減少,也是1990年度以來新低,其總量管制與排放交易制度(GX-ETS),從2023年以企業自願性參與開始至今,預計在2026年進入強制性參與,而相關規定目前還在討論中。
依目前規劃,年排放量超過10萬噸的企業將率先被納管,包括必須揭露碳排資訊及設定減碳目標,預計300至400家企業受影響,其碳排量占整體的60%,而排放配額(Allowence)將根據政府減排目標免費發放,如果企業配額不足,則可透過交易市場採購碳權(J-Credit)或其他企業未使用的配額。而電力產業初始配額取得方式較特別,可能透過拍賣方式進行。
負責執行ETS制度的日本綠色轉型(GX)推進機構碳定價部門總經理Sawako Tada表示,政府會針對排放配額設定最高與最低價,如果在一定時間內市場價格過低,政府就會買回,透過供需管控穩定價格。
韓國碳市場流動性不足,政府提改善計畫
韓國ETS發展時間相對較長,從2015年至今已經來到第三階段的最後一年,涵蓋碳排範圍超過73%,產業包括電力、工業、建築、交通、公共部門。目前碳市場參與者超過750家企業,包括685家納管企業,8家造市商(註:為市場提供流動性的企業)、21家金融證券機構等。
韓國碳管理開發商Ecoeye專案經理Maureen Lee表示,南韓碳價波動性較大、與國際市場相比價格較低,有過度分配、供給問題。以韓國碳排放配額(Korea Allowance Unit,KAU )為例,最高價超過4萬韓元(約新台幣863元),最低不到1萬韓元(約新台幣215元),價差超過4倍。
韓國碳排放配額價格波動相當大。(圖片來源:Ecoeye)
Lee提到,韓國碳市場機制及能源、電力結構的改變,導致碳排放額供應上升、需求下降,進而推高韓國碳排放額剩餘量,去年剩餘量約9,000萬公噸,預計今年將突破1億公噸,創下歷史高點,凸顯政府管控成效不如預期。
為解決市場流動性不足問題,韓國政府計劃在2026年啟動的第4階段進行改革,包括擴大碳排放額有償分配(paid allocation)涵蓋的範圍,尤其是發電業,同時放寬配額結轉(carryover)限制、提高資產管理者、銀行、保險公司等第三方企業的參與、提供ETF、期貨等多樣化產品等。
根據Ecoeye的預估,在國家邁向碳中和的情境下,因為配額減少、拍賣增加,以及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的影響,韓國2030年碳排配額的價格,最高有機會來到8萬5,000韓元(約新台幣1,836元),而2040年進一步上漲至13萬6,000韓元(約新台幣2,937元)。
延伸閱讀》COP29進展推動碳市場變革!台灣如何從日、韓碳定價經驗中找方向?
印尼以碳排大戶電廠為主,今年起納管燃氣發電廠
印尼方面,政府將ETS發展分成3個階段,分別是2023年至2024年、2025年至2027年、2027年至2030年。目前ETS納管對象僅限於與國家電網併聯的燃煤發電廠。根據政府統計,2024年印尼ETS碳交易量來到785萬噸,總交易金額約515萬美元(約新台幣1.5億元),都較前一年有小幅增長。
印尼能源與礦產資源部電力環境保護處代表Anandini Mayang表示,政府計劃今年開始擴大納管對象至天然氣發電廠,預計第3階段所有化石燃料發電廠都會參與碳交易,屆時將有574個單位投入市場,進一步加快國家能源轉型的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