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安平認為氣候變遷「不是大騙局」,若現在不採取行動,未來世代將要付出比現在更高的代價。(攝影:莊閔茜)
「如果現在不處理(碳費),未來世代將會付出更高的代價,」台泥董事長張安平公開支持碳費開徵,但強調必須兼顧公平性,他點出,台灣是少數對進口水泥不課徵關稅的國家,也沒有被課徵碳費;作為水泥業的代表,台泥呼籲政府加速制定台版CBAM,要求進口水泥熟料揭露碳排。
全球推動對等關稅,有助避免嚴重碳洩漏問題
目前國外進口水泥未被課徵關稅,台灣成為亞洲進口水泥量遙遙領先第一名的國家。張安平表示,若因課徵碳費減少本地生產,轉而從國外進口高碳排水泥,最終這些碳排由台灣「全部接收」,反而帶來嚴重碳洩漏問題。張安平更直言,台泥水泥布局國際化都具有競爭力,唯獨在主場台灣處於劣勢。
台泥花蓮和平廠,水泥熟料總產能可達800萬噸。(攝影:莊閔茜)
數據顯示,越南和印尼兩國的水泥年產能各高達1.43億噸和1.39億噸,但產能利用率僅約50%,使得他們有龐大過剩產能向外傾銷。根據亞洲水泥生產商友好協會(ACPAC)最新資料,台灣2025年預估進口熟料與水泥合計將超過355萬噸,遠超鄰近的韓國與日本,顯示台灣對低價進口水泥的過度依賴。
張安平指出,台灣本土產能足以應對國內需求,但東南亞進口高碳排水泥每噸便宜500至700元,未來課徵碳費後價格優勢將繼續擴大,恐將對本土產業鏈與就業造成衝擊。
然而政府也不是沒有作為,今年7月底,財政部宣布將對越南水泥與熟料課徵最高23%的反傾銷稅,但市場迅速出現「移轉效應」。張安平觀察,台灣對越南水泥課徵反傾銷稅後,進口商馬上就轉向印尼,進口量迅速攀升,問題根源在於系統性的政策問題。
歐盟延後CBAM時程,台灣應兼顧環保與產業競爭
他認為,台灣應建立自己CBAM,才能在達成環保目標的同時,維持產業的公平競爭力。只是此事也涉及國貿局,張安平認為可能因擔心貿易問題而不敢推動,但「全世界都在做對等關稅,台灣沒有理由不行。」
台灣版CBAM呼聲不斷,環境部長彭啓明也在7月底明定2026年是「台版CBAM元年」。目標在今年完成申報產品、碳排計算方式,2026年完備法規並啟動試申報作業,2027年正式要求企業申報2026年度納管產品的碳排放量,但還沒那麼快開始收費。
對於歐盟的CBAM動向,張安平觀察,至今所接觸的歐洲議員都認為歐盟的減碳方向是正確的,認為歐盟決心不會改變,但推動時程可能從2027年延至2029至2030年,主要是受到美國總統川普影響,歐盟不敢輕舉妄動,以免引發貿易爭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