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30聚焦東亞》台日韓澳專家齊聚氣候峰會,亞太碳定價與能源轉型面臨哪些挑戰?

加入收藏

(圖片來源:台灣氣候行動網絡)

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趙家緯主辦「地緣政治動盪下的東亞有效碳定價」及「亞太能源轉型展望」兩場論壇。(圖片來源:台灣氣候行動網絡)

由5個環境非營利組織組成的「台灣氣候行動網絡」(TCAN)今年前進巴西氣候峰會(COP30)舉辦兩場論壇,聚焦政治動盪下的東亞碳定價與亞太能源轉型前景,並邀集來自日本、韓國、澳洲與台灣的7位專家,分享各國最新政策動態、交流實務經驗,討論未來合作方向。TCAN表示,希望藉由這次交流汲取國際經驗,強化台灣碳費制度的設計完整性。

日韓分享碳定價挑戰:免費核配、國際碳權浮濫成焦點議題

透過碳市場制度,可藉由經濟手段促進國內與國際溫室氣體減量,但各國也有其發展與挑戰。在12日「地緣政治動盪下的東亞有效碳定價」論壇中,日本世界自然基金會(WWF Japan)氣候與能源專案主任田中健(Ken Tanaka)分析日本正在推動的GX-ETS,當前制度有3大問題,包括缺乏「清楚與國家自定貢獻(NDC)相銜接的總量上限」、「僅訂定碳價上限卻未訂定與國際淨零路徑一致的價格下限」、「寬鬆的免費核配」。

因此WWF Japan藉由日本氣候倡議此合作計畫,集結了超過200家企業連署,要求碳定價應參考國際能源總署(IEA)建議的2030年每噸130美元為目標,而收入則應優先支持難減排部門、中小企業減碳,以及緩解一般民眾轉型負擔。

南韓Plan1.5的計畫總監權京洛(Kyungrak Kwon)也指出,K-ETS雖涵蓋約7成以上的國家排放量,但由於配額過剩、經濟成長放緩與大量使用便宜的國際碳權,市場碳價長期停留在每噸約6美元,是主要碳市場中最低的水準,價格太低,企業沒有減量誘因。且根據韓國政府估計,制度運作前兩個階段累積的超額核配高達1.4億噸,約等同全國排放量的兩成,部分大型企業甚至靠出售免費取得的配額獲取暴利,成為國會與社會輿論批評的焦點。

權京洛更指出,依據韓國的經驗,允許國際碳權使用率達到5%,但8成國際碳權來自清潔爐灶計畫,減量效果可能被大幅高估,更凸顯「廉價碳權」削弱國內減量誘因的風險。

TCAN認為,台灣討論碳費時,常援引日本、韓國跟新加坡的制度經驗,但本次論壇中日、韓專家分享的觀察,包括過量免費核配、國際碳權浮濫等,卻是台灣制度設計上較少討論者,故應藉此機會汲取經驗,確保台灣碳費設計的完整性,否則失效的碳費,將無法達到原定2030年減量3,000萬噸的效果,台灣也無法達成減量目標。

(圖片來源:台灣氣候行動網絡)

TCAN於15日舉辦「亞太能源轉型展望」論壇,日本、韓國、澳洲與台灣專家探討各自綠電發展挑戰。(圖片來源:台灣氣候行動網絡)

日韓澳綠電各有挑戰,東亞3國離岸風電合作潛力高

目前台灣再生能源產業面臨逆風,類似情形也出現在韓國。在15日「亞太能源轉型展望」論壇中,韓國氣候解決方案(SFOC)政策分析師金多恩(Daun Kim)指出,雖然新成立的氣候與能源部將2030年再生能源發展目標由70GW(百萬瓩)提升至100GW,但若無法化解光電與風力的場址審查過程的瓶頸,將難以達到此目標。

在光電發展上,金多恩分析,韓國規定案場設置需在離住宅或道路一定距離之外,平均距離限制為300公尺,最遠為一公里遠,導致韓國可設置光電場址縮減6成以上。而光電可跟許多土地利用項目相結合,但僅是由於地方政府不願意肩負起各類細緻行政審查的責任,才一直沿用此類距離規範,短期間優先努力目標便是改變此規範。

至於在韓國離岸風電方面,金多恩指出,最大的障礙是國防需求區域的空間規範衝突,由於海洋空間未能清楚規劃,導致超過25GW離岸風電專案在處於審查程序中,遠遠超過韓國設定2030年離岸風力14.3GW的目標。

在澳洲雪梨科技大學永續未來研究所所長懷特 (Stuart White)則強調,澳洲雖然土地利用不如日韓台吃緊,但仍因其長期作為化石燃料出口國,在國內形塑的政經結構之下,氣候與能源政策仍是高度政治性的議題,未來如何發揮出口再生能源的潛力,是澳洲轉型重要課題。

在核電議題上,日本再生能源研究所所長大林美香強調,日本民眾並不贊成核能產業,現在核電重啟使用,是與商業、政治和金錢考量相關,而現在對於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或新建的核電廠,皆需要龐大資金。

日本再生能源研究所提出的未來十年電源規劃,則是建議再生能源占比於2035年時應提升至80%,除了光電要由目前的100GW左右提升至280GW外,更需要布建45GW左右的離岸風電。林美香表示,東亞各國可針對離岸風電供應鏈共同合作,對開發商和風機製造商來說,至少需要每年3到5GW ,才具商業化規模。若韓國、日本、台灣可以就施工船、風機零組件等共同合作,更有助於3國達成離岸風電發展目標。

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趙家緯指出,由於社會接受度之故,台灣光電設置速度已達到7年來最低,近期光電環評修法將進一步延緩此發展。趙家緯建議,一方面要針對光電環評再進一步提出較為簡便的審查項目規範,減少光電環評不確定性,另一方面則呼籲半導體業、AI資料中心業者不應只是以綠電購買者的心態自居,應共同提升再生能源社會接受度,才能重新提振能源轉型速度。

閱讀更多COP30即時報導

Back

更多相關新聞

TOP
索取下載

請填寫資料後立即開始下載

姓名
公司
職稱
公司信箱
本網站使用cookie為您提供更好的瀏覽體驗,了解有關我們如何使用cookie的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