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區域電網不均!成大發布「電業整合資源規劃指引」,提出台灣電源開發路徑

加入收藏

成大發布《邁向最小衝突與最大共識的能源轉型路徑:臺灣電業整合資源規劃指引》。(圖片來源:iStock)

長期以來,台灣在電源開發上,經常碰到地方抗爭與阻礙,面臨區域電網開發不均的問題。成功大學團隊發布「台灣電業整合資源規劃指引(簡稱全資源IRP)」報告,提出台灣應建立整合跨部會、跨區域的電業專責規劃單位,銜接電源開發執行並搭配IRP決策,以強化公眾說明。

台灣區域電網不平衡,電源開發可導入「全資源IRP」

所謂「電業整合資源規劃指引」,是將社會意見、企業等各利害關係人意見納入電源開發。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教授王筱雯與其團隊建議,政府應將全資源IRP概念納入《全國電力資源供需報告》中,藉由4階段10步驟,將全民參與、風險管理貫穿電力規劃。

為強化全資源IRP,王筱雯建議,短期可先將6大部門電氣化需求、電價、電力與空品調度、區域電網等關鍵課題納入《全國電力資源供需報告》,促進全民討論。該團隊更透過現有可獲得的減碳目標、電力需求、土地資源等資料,建立超過50種能源發展模型,最終辨識出3種2030年供電情境,分別是樂觀、務實與悲觀情境。

(圖片來源:臺灣電業整合資源規劃指引簡報)

全資源IRP流程涵蓋4階段、10步驟,並以2030減碳目標為例,完成樂觀、務實、悲觀3種關鍵情境。(圖片來源:臺灣電業整合資源規劃指引)

根據報告,在樂觀情境中,再生能源占比可達29.88%,需要仰賴風光快速且大量部署,對地方空間規劃與社會接受度構成壓力;然而在悲觀情境中,綠電占比僅21.24%,將限制電力部門減碳潛力,降低中小企業取得綠電可及性,衝擊外銷市場競爭力。

目前全台再生能源自給率僅10%,且高度集中在西南沿海,主要用電的北部區域再生能源自給率、碳中和潛勢皆低於平均。王筱雯認為,在平衡區域電網與展現用電責任上,應透過因地制宜的溝通機制、空間評估,尋找最低衝突選址,讓不同能源方案可藉由社會參與、國土考量等面向被討論。

以北東電網電力壅塞來看,協和電廠被視為可行的解方卻面臨環保爭議。台灣電力公司綜合研究所所長鍾年勉坦言,過去台電電力規劃都是「由上而下」,倘若在電廠規劃之前,就有更高層級的空間區域規劃,將可避免土地利用等衝突,透過全資源IRP研究滾動檢討、透明化資訊參考,才有機會取得利害關係人的認可。

全資源IRP挑戰在資料搜集,專家:開放公民參與討論

全資源IRP的重點在於價值釐清跟實際評估不同的能源選項,王筱雯點出,台灣的技術資料相對齊全,台灣的社會環境資料反而不足,比如在營農型光電缺乏農民設置意願、水資源、土壤資料等,因此許多研究得用假設,在全資源IRP規劃中,就需要補上專家與利害關係人的想法。

鍾年勉指出,在能源轉型的過程中,電力系統已轉為「雙向」流通。必須要即時整合分散式的再生能源與需求端資源,同時負載端更需一同承擔部分供電責任,提升電網韌性。IRP可在前期規劃納入電源分配,將能源政策與土地利用、氣候風險、地方意見連結,建立多層次電網,增強整體穩定度。

只是現階段執行全資源IRP有其挑戰,鍾年勉表示,過去台電曾試著以IRP規劃電源開發,但是面臨地方、區域國土等資料取得挑戰,仍需有更高位階監理單位作協調跟處理。對此王筱雯建議,如同電價費率審議委員會,也可建立專責電業規劃單位,對接能源署與既有審議機制,並由國家發展委員會擔任跨部會協調角色。

IRP在國際間已有經驗可循,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環境研究學系助理教授Grace Wu說明,加州會先篩選土地,確認哪些區域不應該開發,再以篩選後的圖資作為基礎,評估適地性和電力供應曲線的實質需求,最終建立模型評估各種發電組合的可能性。其中所有模型與資訊均公開,任何利害關係人與公民都可註冊參與討論,最後再依輸電線路狀況調整規劃。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SMC)建議,未來政府在發布電力供需報告、溫室氣體排放清冊時,都可以藉由召開記者會的方式,向大眾說明面對的困難與挑戰,以及有什麼對策解方,「政府應要多主動說明、開啟能源議題討論,加快社會溝通,而非維持在回應與澄清角度。」

IRP最重要的目標是協助所有公、私部門的電力組織與利害關係人溝通。(圖片來源:簡報)

以美國加州為例,IRP最重要的目標是協助所有公、私部門的電力組織與利害關係人溝通。(圖片來源:簡報)

Back

更多相關新聞

TOP
索取下載

請填寫資料後立即開始下載

姓名
公司
職稱
公司信箱
本網站使用cookie為您提供更好的瀏覽體驗,了解有關我們如何使用cookie的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