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航運碳定價投票出爐!IMO減碳雄心受質疑,航商、燃料商怎麼看?

EN
加入收藏

IMO「淨零框架」今日進行正式採納表決。(圖片來源:iStock)

10月18日更新:IMO投票結果

經過數日的協商討論,國際海事組織(IMO)於倫敦總部召開海洋環境保護委員會第二次特別會議(MEPC ES/2)會議上,未能針對淨零框架(Net-Zero Framework)達成協議,與會代表經投票決議將談判延至2026年討論,這項延遲對支持航運業綠色轉型的歐盟與巴西等國是一大打擊,並顯示美國近期的施壓策略奏效,航運業碳定價機制2027年能否如期實施增添不確定性。以下為10月17日報導:

國際海事組織(IMO)於14至17日在倫敦召開會議,各國代表預計將於今(17日)正式表決,決議是否通過針對航運業的碳定價機制「淨零框架」(Net-Zero Framework, NZF)。然而產業與專家質疑其政策不夠完善,同時還有美國在一旁大力反對。

多數國家支持,美國繼續唱反調

儘管美國威脅將對支持淨零框架的國家採取報復性措施,多數會員國仍在開幕會議中表達支持,包括中國、巴西與歐盟等。

淨零框架提出建立全球碳定價機制,高碳排船舶將面臨罰款,並成立基金將收入回饋給低排放或使用替代性燃料的船舶。如果反對的會員國低於3分之1,或沒有代表全球船舶總噸位一半的國家提出異議,該框架將於2027年4月1日正式生效。

然而,美國繼續逆風而行。目前順利通過的關鍵在於保留原本的「默示接受」(tacit acceptance) 程序,但華府主張改為「明示接受」(explicit acceptance),要求3分之2會員國以書面方式同意,淨零框架才能生效。世界航運理事會 (World Shipping Council) 警告,改採「明示接受」非常耗時,可能導致執行延宕數十年。各國也預計於今日對接受程序進行表決。

產業支持全球規範,燃料商憂誘因不足

隨著辯論升溫,業界對於框架的雄心與獎勵措施看法分歧。包括日本船主協會與新加坡航運協會在內,七大航運組織呼籲各國採納淨零框架,強調具約束力的全球規範將決定2050年航運業能否達成碳中和。

聯合聲明指出,如果沒有該框架,航運業將面臨各國各自為政的碎片化規範,不但增加成本,也無助於真正的減碳。丹麥航運協會執行長Anne H. Steffensen補充,淨零框架將釋出明確信號,促使投資人與燃料生產商擴大替代燃料的生產規模。

不過,電子燃料 (e-fuel) 業者認為框架力度仍不足。由於缺乏具體獎勵機制,電子燃料在成本上仍不敵液化天然氣與生質燃料,使大規模推廣遙遙無期。

2030年全球每年綠氫產能約達7,300萬公噸,但其中僅約13%簽訂購售協議 (offtake agreement)。在政策訊號仍不明確的情況下,許多綠氫專案恐難獲得最終投資決策(FID),因此無法啟動。

交通與環境組織 (Transport & Environment, T&E) IMO經理Alison Shaw表示,電子燃料產業需要更明確的政策,才能真正擴大綠色航運燃料投資規模。航運業有潛力成為全球數百項專案的重要採購者,但前提是要有合適的規則。

專家點出設計缺陷,恐偏離減碳航道

非營利組織碳市場觀察(Carbon Market Watch)分析,目前框架除了缺乏誘因外,在設定溫室氣體減量目標的設計上也存在缺陷,恐讓IMO偏離減碳軌道。

淨零框架以燃料溫室氣體強度(GHG Fuel Intensity,GFI)為核心,要求船舶每單位能耗的排放量逐年下降。其運作方式類似歐盟船舶燃料法規(FuelEU Maritime),透過固定減量比例 (Z因子) 設定年度目標,未達標者將受到罰款。

目標期自2028年至2035年,逐步提高減量比例標準,並另設有2040年目標。但目前尚未規劃2050年前的具體路徑,這也是航運業應達成碳中和的關鍵年份。由於框架只管控燃料強度,而非總排放量,若航運活動持續增加,整體排放仍可能上升。

在目前設計下,至2035年僅不到15%的總排放量會被納入碳定價機制。(圖表來源:Carbon Market Watch)

分析指出,淨零框架的設計可能無法達成IMO自訂的氣候目標:以2008年為基準,2030年減排至少20%,力拚30%;到2040年減排70%,並爭取達到80%。分析建議,IMO應強化減量幅度並加快削減步伐,以符合2030與2040年目標,並指出雖然淨零框架是邁向減碳的重要起點,但仍有相當大的改進空間。

IMO秘書長:淨零框架雖不完美,卻是目前最佳選擇

IMO秘書長Arsenio Dominguez表示,淨零框架並不完美,但為2050年碳中和的目標奠定基礎。(照片來源:IMO)

面對反對與質疑,IMO秘書長杜明奎(Arsenio Dominguez)重申,淨零框架雖仍不完美,但將成為全球航運邁向淨零轉型的第一步。針對業界對明確規範與獎勵措施的呼籲,他指出不會將任何特定燃料或技術排除在外,並表示會議期間將持續討論相關提案。 

《RECCESSARY》最新一期市場報告《全球航運碳定價倒數 海運業如何守住競爭力?》,詳細剖析IMO碳定價機制對航運業造成的潛在衝擊,以及競爭策略的應對方向,可立即訂閱下載,掌握風險並提前布局轉型。

來源: Shipping TelegraphCarbon Market Watch

延伸閱讀》全球航運碳定價2027年開徵!每噸3千起跳,海運、出口商該如何因應?【分析】

從醫院到資料中心,「冰電池」掀起能源管理新革命
Back

更多相關新聞

TOP
索取下載

請填寫資料後立即開始下載

姓名
公司
職稱
公司信箱
本網站使用cookie為您提供更好的瀏覽體驗,了解有關我們如何使用cookie的更多資訊